2023年5月15日下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神农分会会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智库专家周鑫教授受邀走进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中医药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海虹,副院长刘晖,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田强出席。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海虹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晖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田强
在本次讲座中,周鑫会长做了《认识自身能量 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讲座,充分阐述了关于自身能量及能量引导人的情绪与身心的关系的相关问题。讲座结束后,周鑫会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的相关技术,为法院工作人员开展义诊,不少工作人员的身体顽疾在周鑫会长的问诊、针灸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诊脉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诊脉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诊脉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诊脉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诊脉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针灸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针灸
周鑫会长为法院工作人员针灸
中医药科普进法院,体现了法院领导关心法官的身心,关爱员工的身体健康。首请中医药专家现场讲座、义诊,在司法界属于首例!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院领导的做法属于切实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的指示,做出了表率,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法院全体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为周鑫会长颁发智库专家聘书
以下为周鑫会长讲座内容:
认识自身能量 促进身心健康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在座的都是我的朋友,只有这样称呼,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谨代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神农分会非常感谢法院领导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而发出的邀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这次决定令我感动有余,同时也会功德无量!加持了我的功德,也增加了在座各位的福报。
今天我以一个传统医学专家的身份与大家来聊一聊自身能量的问题,当今社会正流行“正能量”之说。什么是正能量?能量就是自知自识自察自省的行为。就社会而言,正能量就是拥护当今的领导,忠实于当今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当你的这种行为能够影响到一群人,让这些人自知自觉的与你一同进入你的行为轨道,这就是正能量。
在中国,人民一直以来把“道教”视为“国教”,但是很多人不懂什么是“道教”,道教是人类最伟大而又深奥的教派,它不同于其他教派,道教的禅语不同于佛教的“阿弥陀佛”,而是“无量天尊”。为什么呢?佛教劝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讲“慈悲为怀”,而不尊道。而道教就不一样,道教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所以,在古代修道得道之人都是长寿之人,功德圆满!从而产生了“周易”文化,传统医学也由此而诞生。
为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一直都是悬挂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可以说是天无边际,地无界碑。它能周而复始,夜以继日地运行,永远不会陨落,就是汲取了宇宙的能量,很多其它星球也都和地球一样汲取宇宙之能量,悬在宇宙的天体之中,循着天道而循环不息。这足以说明天道维护球体的生存和运转是一种无限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无可替代的。
人也一样,人的生命个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同时一个人还得有人道,为什么人类要产生各自的文字和语言?因为,有文字才能记录人们美好的时光,才能矫正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让人知道对与错。
在此,我不赞成对对与错的界定,对与错是由能量来决定的,中国有的成语在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环境下是解释不通的,是不适用的。例如:“天道酬勤”这个成语,那些犯罪分子日夜不眠,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损害和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不择手段非法所得;难不成“天道”也会酬劳他们,助他们一臂之力?答案肯定不能。这种人最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会遭到天道不同程度的惩罚。所以,我把它说成是 “天道酬仁”。
只要一个人具备了仁德,苍天就会不知不觉眷顾到他。 只有秉持“仁义道德”,才能顺应天道,遵循了天道,人道就会光芒,就会有能量的释放,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慧,就会产生强大的气场。气场就是“人格的魅力+个人的道德底线+个人的影响力”,这就是人们迫切需要的正能量,人一旦具备了足够的正能量,那些暗物质就会离你而去,邪不近身,人就会神清气爽,一帆风顺。
气场强大的人,往往具有同样强大的内心,强大到能对别人产生震慑力,从而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在交际场中,他们顺风顺雨,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职场中,上司欣赏,同事佩服,客户喜欢;在生活上,他们一定会春风得意,总是能够心想事成,不管做什么事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甚至在情场中,他们也是活跃份子,身边总会有很多异性非常欣赏他们。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和业务技能,汲取营养,积蓄能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道德品质来传递一种正能量。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可以通过我们平常的眼睛和肢体动作传递出去,那些对它敞开心扉的人就能够立即得到心灵的治愈,这并非是一种魔法的技巧或者我个人的独特的技能。这与我自己在天道修行中的真相是相通的,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一种神圣的光环和博爱。那是我从天道那里修行而得来的礼物,就像你们也是可以从正能量那里淬炼提取精华,而我对别人的影响由此开始,你们也是同样如此,你们与我并无不同。你们也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经历过荣辱和辉煌,人生的旅程不尽完美,但是只要具有了足够正能量,就会迸发出激情,就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能够做一个有正义、敢担当的法律工作者,肩负起国泰民安的重任。
中医言疾病,是指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是外部环境与机体及机体内部失调的结果。疾病产生三条件中,外因主要有六淫邪气所触;内因主要有五脏情志所伤;不内外因主要有饮食、房事等。
七情致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失调而引发疾病。平时七情变化互有节制,不会生病。而七情之动,与五脏关系密切。七情能使五脏生病,然七情之动,出于五志。
《内经》云:“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此为五志”。五志过激,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影响脏腑气血正常运行,而成为致病的因素。
七情动,必影响到心。心藏神,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志化火是喜怒忧思恐过度兴奋或抑郁,会使气机紊乱,脏腑真阴亏损,见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或喘咳、吐血等,都属火的表现。情志不疏则郁,而郁之内起七情,久而化火。郁久生病,病久生郁。郁有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之不同。常称六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情生六郁,气血痰三病多兼郁。
医家王冰说:“郁谓郁抑,郁为郁结,壅不通畅”。
医家张景岳说:“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
元代医家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悱郁,诸病生焉。”
医家嵇康认为:“情志过极扰乱人们的正气,消耗人们的精神,祸害人们的纯和之性。伤害邈小身躯的并不是一个方面……”
七情致病详细情况为:
1.心喜则气缓,喜无极心气受到耗损,则为气郁,轻者心气损耗则心血不足,郁而不行,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眩晕、健忘等,重者会现种种神志异常证侯,如神气泛散,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沉默痴呆,语无论次,静而少动,喃喃自喜,心气实(指心火大)则笑不休。治疗以理气解郁,畅达神机为原则。
气郁痰结,阻蔽神明,见舌苔薄腻,脉弦细或弦滑。治法理气解郁导滞,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远志、郁金、菖蒲等。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获苓利气化痰,香附、木香、菖蒲等,解郁开窍。
若积忧久郁,损及心脾,气滞津聚,结而成痰,痰气上扰,神志迷蒙,不能自主。治法,养心安神,补脾益血。
方剂:以养心汤为主,方中人参、黄、甘草补脾气,川莒、当归养心血,获苓、获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更有肉桂引药入心,以奏温养益气,养血安神之功。
2.肝怒则气上,肝气实则怒,实则为火,大怒伤肝,木郁而化火,则为火郁,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怒者耗血伤阴。若思虑太多,所求不得,脾气不升,肝气被郁,结而不行,常与精神有关,主见郁则心烦易怒,头痛眼花,或胸闷院满,或月经不调,脉弦滑等。
肝伤腹胁胀痛等,灼伤津液,肾水不能函养肝木,肝阳失制,肝火更望,甚者神必昏迷。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见寒热往来,呕吐酸苦,或乳房结核,或颈生累厉或胁肋作痛,其脉郁结不扬,此为郁火为患,久之内耗肝阴,久之形成肝阳上亢证。治宜木郁达之,局方逍遥散。
若烦热胁痛,胀满吐血,此为肝郁化火,为气逆动血,宜用化肝法,清化肝经郁热。医家刘河间(刘完素)说:“肝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
3.脾思则气结,气结血亦结,思虑过度,气结则伤神,脾之志本为思,但思虑太过则伤脾,脾阳虚见痰湿中阻,不思饮食,则为湿痰之郁、食郁,故食少便溏。脾伤则无一生气,诸脏皆虚。
医家吴崑说:“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生气,日渐赢弱矣,故治杂病者,宜以脾胃为主。”
医家李东垣(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李氏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也。”
4.肺忧者气闭,忧本肺志,忧愁思虑,其志郁结,气因受阻而不行则伤肺,气为阳,气伤而倦怠无力,成为气郁,可见津液凝聚,而成郁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阻滞络道,为病甚杂。有:“痰为百病之母”“肺为藏谈之器之说“。
痰因多杂,变化多端,必审虚、实、缓、急,细察活施,方能奏效;古人有:“百病多有痰作祟”“痰生百病,瘀生百病”“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痰迷心巧”“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之说。”。
肺伤诸脏易虚,肺气郁则为哭,肺气虚则易恐,恐者心神胆怯;肺气虚,则语言断续声低,咳喘无力,少气易汗;肺弱故畏寒,如风寒犯肺,见鼻塞清涕,恶寒发热;肺伤脾亦伤,母子气通也。此谓阴阳五行学说,土生金,母子关系。
肺气虚喘气短,主要原因是由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引起的。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颠狂之变,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痰阻于脉络,络气郁遏初病在气,久则入血,脉道狭窄,气血运行障碍,甚则阻塞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5、恐则气下,恐是恐怕之意,是胆怯的表现,恐则伤神,气不足则善恐,内脏虚则易恐,恐伤肾,肾伤脾亦伤。肾藏志,肾气衰,气血不足则志弱易恐,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肾气虚,则肾水不升心火不降,则见心肾不交,易健忘失眠多梦。肾水不足,肝木失养,肝阳上亢则易生风等。
6、悲则气消,为哀伤烦恼痛苦,心气虚则悲,悲极损伤内脏,亦有内脏变化生悲的,如心气虚生悲的。
悲忧皆伤肺,肺伤则咳嗽多汗;悲者饭不香茶不饮,不思饮食,致脾胃虚弱,亦易感受外邪而生病。
7、惊则气乱,惊为迂事突然紧张,惊者心神动,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思无所定,是心气虚的原因。易引发心肝胃疾病,胃为多气多血之经,胃生热,故见恶人与火闻之则惊。
心气强则触之不动不惊,心气虚则触之易惊。惊喜皆伤心,易心跳失眠多梦。或突然受到惊骇,以致心伤血虚,谓心火上亢,易引起脏躁疾病。
七情内起之郁,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必归于心。大多始而伤气,继而伤血,终乃成劳。其治疗:宜苦辛凉润甘温宣通,其二,防止情绪过度激动。古语有:“心病还须心药医”之说。说服劝导,排解苦闷,怡情自遣,宽怀调养,遇事心放宽,情志舒畅,则事半功倍……,若单靠药石,疗效是有限的。